隨著社會發(fā)展,些新行當誕生了,些老行當要么升要么消失。比如,街頭巷尾的裁縫鋪不多見了,但有了如今的“精工織補”工作室。
“精工織補,要補得讓你看不出來。如今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講究,不少高價位的品服裝不小心掛個洞,既心疼又舍不得丟,只有找人‘精工織補’。”洛陽人潘銀萍在位于老城區(qū)的家里開了家“精工織補”工作室,她作為上海老日昇織補大師潘維君的代傳人,不僅將“織補”做成了“精工織補”,還創(chuàng)辦了中精工織補網,傳授各種織補技術。
近日,記者來到了潘銀萍的工作室,她說,按著衣物的色澤和紋路“精織細作”,就能補得不留痕跡。而這門手藝完無法用機器來代替,所以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它都有著無法替代的實用性與藝術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