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水河客戶記者 史長來 文/圖
▲石小花頭戴苗族花帽,坐在路邊穿針引線,織補衣物。
▲指甲蓋大小的破洞,經(jīng)石小花織補后,不拿到眼前仔細詳,很難看出補丁。
▲石小花的手藝吸引了不少回頭客。
▲臺階上的筐針線承載著兩個大學生的求學之路。
6月28日,在鄭州市文化路緯路交叉口,炎夏的樹蔭下,位來自貴州的苗族媽媽在織補著衣物。她叫石小花,苗族名字叫阿呦,貴州凱里人,為供養(yǎng)雙兒女上大學,她在這個路邊已做了六年“織女”。
石小花今年45歲,是兩個孩子的媽媽。
2011年,石小花的女兒考上了鄭州大學。為供女兒讀書,不識字,別的不會,就會做針線活的石小花和丈夫商量,留丈夫在老家種地和照顧兩位老人,她在女兒開學前兩個月只身來到鄭州,筐針線、把木椅,在文化路邊擺攤做起了針線活。
2014年,兒子又考上了北京所大學?,F(xiàn)在女兒已讀到研二,兒子要上大三了,兩個人年的學費、生活費要4萬多元。石小花每天早上六點多起來忙碌,9點開始在路邊邊攬活、邊干活,晚上要忙到11點才睡下。
因石小花針織技藝精湛,周邊居民開始喊她“石大師”。后來,石小花也就默認了,做了塊“石大師業(yè)織補”的小招,擺在身旁,招攬顧客。
盡管日日辛苦,但石小花卻是個愛笑的人。她常說,女兒和兒子都別節(jié)儉,節(jié)假日也出來做兼職,這讓她別欣慰;就要熬出頭了,等到兒女都自力更生了,她就可以回老家繼續(xù)伺候父母了。